聚焦兩會 | 人資服務行業5大看點 |
發布時間:2025-03-09 丨 閱讀次數: |
3月5日上午,李強總理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報告。 優叔結合政府工作報告和兩會代表的提案建議,整理了5個值得人力資源服務行業關注的看點。 其中,也涉及了與2024年的相關內容的對比。 01、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,修訂出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,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。 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合規指引,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。 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,構建統一的信用修復制度。 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,綜合整治“內卷式”競爭。 2024年關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體現在兩個方面。 框架性推進:強調破除地方保護、優化市場準入環境,提出修訂市場準入負面清單,但具體措施尚未細化。 監管協同:要求統一市場監管標準,但執行層面仍存在區域壁壘和監管差異。 2025年將是注重從“規則制定”轉向“執行監督”和“技術賦能”,更強調消除隱性壁壘和跨區域協同。 比如,通過統一全國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和就業公共服務平臺,強化數據互聯互通,解決跨區域斷點卡點問題。 02、推進社保體系改革 傳統勞動關系框架已難以適應靈活就業趨勢,需重構社保權利義務設定,要實施參保擴面計劃。 重點覆蓋外出農民工、個人身份參保者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三類群體。 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,推進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。 2024年提出了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,但在新業態勞動者身上,更多還是局限在部分試點城市和試點行業。 2025年將從“原則性覆蓋”轉向“精準擴面”和“異地服務便利化”,強化新業態勞動者的制度保障。 也會更加重視推動全國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建設,解決社保轉移接續難題。 03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 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,增加制造業、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。 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,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,讓多勞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、創新者多得。 2024年提出“技能中國行動”,開展大規模培訓,但行業針對性較弱,未明確技能與薪酬掛鉤機制。 2025年將重點針對制造業、服務業緊缺領域,結合地方產業需求開展定向培訓,并在技能價值化上有所行動,推動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。 從“數量擴張”轉向“質量提升”和“技能價值轉化”,更強調與產業升級需求的匹配。 04、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強調崗位轉換 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。 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服務。 促進脫貧人口、農民工就業,強化大齡、殘疾、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幫扶。 實施重點領域、重點行業、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,用足用好穩崗返還、稅費減免、就業補貼等政策。 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,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,創造新的就業機會。 在重點就業群體就業上,2025年會更加穩中推進這方面,繼續延續穩崗返還、稅費減免等政策。 比較亮眼的一點是“強調崗位轉換”,在應對技術沖擊和AI替代上將有更多行動。探索崗位轉換補貼和再培訓計劃。 從“保基本崗位”轉向“應對技術沖擊”,強化就業群體保障與新挑戰的應對。 05、投資于人重視人力資本 “投資于人”是今年兩會報告的一大熱詞。 主要是推動更多資金資源“投資于人”,服務于民生,更加重視人力資本。 更注重對“人”的投資,關注全生命周期。比如教育、醫療和養老、AI智能等領域的人才培養。 以此穩定和擴大就業,促進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,實現良好循環。 2024年僅在部分領域提及“投資于人”,并不是的系統性戰略。 2025年將向人的全生命周期覆蓋,比如一老一小。 實現從“分散投入”轉向“系統性戰略”的改變,圍繞人,整合教育、醫療、養老與經濟增長目標。 五大領域連續兩年被強調但又有創新性的地方,既有體現政策連貫性,又有深化與創新。 2025 年是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,這一年更為關鍵。 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需要在技能提升、靈活就業、重點群體就業、行業合規等領域有更多貢獻,更多創新。 |
|
|
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